[按此打開]
[隱藏]
一成港人過度疑病
2010年09月13日
明明身體健康,但經常感到自己會身患惡疾,並不停求診,甚至接受各類的身體檢查,這都有可能是疑病行為。中文大學一項研究推算,本港約有57萬人有過度疑病行為,有機會增加患情緒病的風險,困擾更令疑病行為惡化,形成惡性循環,嚴重影響生活功能及質素,故有精神科醫生建議要及早正視問題。
年約50歲的Hydee,12年前做完膽臟手術之後,自此經常懷疑自己患病,後來妹妹與姐夫分別患癌,令她更擔心自己會否一樣患癌。「總之就懷疑有問題,但又唔知咩問題,成日都摸住自己會唔會有硬塊,少少病徵就好驚。」她稱,疑病行為愈趨嚴重,除監察自己外,更一併監察家人的身體,會經常觸摸著他們的身體,「後來連朋友都摸」。她稱,差不多所有器官都曾檢查,一年做十次身體檢查,「X光、磁力共振等,多都數唔晒」。之後朋友建議她向精神科求診,證實這些是疑病行為,當接受認知行為治療後,目前情況大有改善。
中大香港健康情緒中心主管李誠(圖)稱,部分有過度疑病行為者,會擔心患有或已患有嚴重疾病,如癌症、心臟病及中風等,他們會過度留意身體的正常感覺或轉變,會經常諮詢不同醫生及重複接受身體檢查。該中心去年訪問逾三千名15至65歲的人士,當中77%受訪者並非長期病患者,他們接受疑病行為問卷初步評估後,發現有10.9%人有過度疑病行為。調查又發現,有過度疑病人士者,在同一個月內患上嚴重程度的情緒病風險,較沒有疑病行為者高出逾兩倍。李誠指,醫生會透過認知行為治療,鼓勵他們減少過度監察身體,把注意力集中至其他生活範圍上,改善生活質素;若同時患有情緒病者,便可透過藥物治療,控制情緒病外,亦可顯著減輕過度疑病行為。